言语理解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0年12月16日 下午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人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常见的题型有:片段阅读、文章阅读、选词填空等。
分为三个题型:中心理解题、细节判断题、语句表达、逻辑填空。
一: 中心理解题
1.1 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 典型标志词
-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 非典型标志词
- 殊不知;截然不同(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
- 逆向思维
- 理论依据
- 转折前后句子意思相反
- 文段特征
- 很多人都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人认为
- 转折表述
- 理论依据
- 错误选项特征
- 转折前内容
- 无中生有
- 选项中没有出现主题词,可排除
- 相对绝对法:优选相对的表述,绝对的表述不选
- 优选明确的表述。不明确的一般不选
1.2 主题词
- 特征
- 文段围绕其展开
- 一般高频出现
- 多为名词
- 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 干扰选项
- 范围扩大/缩小/偷换的不选
1.3 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 典型格式
-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 因果标志词
-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
- 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 为什么、为何、……
- 文段特征
- “因此”句在结尾——90%以上为文段中心句
- “因此”句在中间
- 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因此”句为中心句
- 后有其他关联关系——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 提示
- 当提问直接问原因时,重点关注“由于”、“因为”之后或“因此”之前的内容
1.4 必要条件关系(必要条件是重点)
充分必要条件,意思是说,如果能从命题A推出命题B,而且也能从命题B推出命题A ,则称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且B也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正推成立是充分,反推成立是必要。若有A推到B,则B为必要条件,即被推导出来的就是必要条件。不需要把两个一次性全部分辨出来,只要记准那个是必要条件就行了,因为另一个A肯定就是充分条件。
- 典型格式
- 只有……才……
- 对策标志词
- 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需、亟待+做法
-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 呼吁、倡导、体长、提醒、建议+做法
- 前提、基础、保障
- 文段特征
- 对策在结尾
-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 对策在开头
- 对策+原因论证、正反论证
- 对策在中间
- 后有对前一做法的加强论证,前面做法更重要
- 对策在结尾
- 反面论证
- 典型格式
- 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 具体应用
- 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 典型格式
- 提示
- 文段只出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出现在选项中作为正确答案
- 对策和其意义、效果、作用同时出现时,对策更重要
- 对策不万能,一定要注意
- 假设偷换成现实的选项是错误的
1.5 程度词
- 标志词
- 典型标志
- 更、最、尤其是、根本、正是、真正等
- 非典型标志
- 致命、无疑是、核心、突出等
- 典型标志
- 理论要点
- 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1.6 并列关系(概括全面完整)
- 文段特征
- 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等
- 层次分明,格式工整
- 无明显其他关联词语
- 选项特征
- 两方面情况: 和、及、与、同
- 更多种情况: 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
- 提示
- 分句表达意思相同: 提取共性
- 纠结时可反推文段是否涵盖全部内容
1.7 行文脉络
- 理论要点
-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 中心句特征
- 位置特征
- 常出现在首尾
- 出现在中间时往往有关键词引导
- 内容特征
- 为观点: 如对策、结论、评价
- 位置特征
- 分述句特征
- “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 多角度分析(不同角度并列、正反论证)
- 原因解释
- 调查资料、研究、报告
- 提示
- 选项陷阱总结
- 尾句内容迷你眼
- 并非全部是重点
- 非重点处设陷阱
- 无中生有需警醒
- 选项排除技巧(反推)
- 如何-措施
- 原因-因果
- 差异-并列
- 应该-对策
- 意义-好处
- 选项陷阱总结
二: 细节判断题
- 提问方式
-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 符和/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 以下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
- 细节主旨化
- 题干特征
- 题干常问“符合的”,“正确的”,偶尔以“可以推出的”为变形题干形式
- 文段特征
- 一般不考查极其晦涩难懂的科技说明文,文段中心较为明显
- 解题思路
- 优选契合文段中心的选项,寻找中心的方法同中心理解题
- 题干特征
- 典型细节题(错误选项类型)
- 无中生有
- 偷换概念
- 替换
- 混搭
- 偷换时态
-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 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 程度轻重(相对绝对法)
- 绝对标志词
- 均、取代、主导、唯一、只要……就……、无论……都……等
- 相对标志词
- 尽量、往往、容易、几乎、……之一等
- 绝对标志词
三: 语句表达
3.1 语句排序题
- 提问方式
- 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 解题要点(先看选项,从选项入手)
- 对比选项确定首尾句
- 确定捆绑词集团或确定顺序或观察尾句
-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验证
- 确定首句
- 背景引入
- 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 下定义
- ……就是/是指
- 提出观点
- 有人说、人们普遍认为
- 非首句特征
- 指代词
- 关联词后半部分
- 背景引入
- 确定捆绑词集团
- 关联词
- 配套出现确定捆绑
- 单个出现分析句义
- 共同信息
- 找特殊信息捆绑
- 指代词
- 这、那、他、其、该
- 关联词
- 确定顺序
- 时间顺序: 如从古到今、A和B,先说A再说B
- 逻辑顺序: 如父子
- 确定尾句
- 因此、所以、看来、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
- 对策
- 验证所选答案
3.2 语句填空题
- 提问方式
-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 横线在结尾
- 总结前文
- 提出对策
- 尾句中的分句
- 优先考虑与前面分句的衔接
- 保证前后话题一致
- 横线在开头
- 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 横线在中间
- 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 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
- 提示
- 纠结时可用反向排除法
3.3 接语选择题
- 提问方式
-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 理论要点
- 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 干扰项特征
- 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 提示
- 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四: 逻辑填空
4.1 词的辨析
- 词义侧重(的辨析方法)
- 第一种: 拆字组词: 用不一样的字单独组词
- 第二种: 整词搭配: 用整个词进行组词搭配
- 固定搭配
- 积累热点词
- 倒逼增长;精准扶贫
- 催生国际力量;抑制房价增长
- 厉行节约;资源匮乏
- 创新驱动;金融恐慌
- 根据词性找搭配
- 若选项均是动词,在文段中找到动词后或动词前搭配的名词,也可找修饰动词的副词
- 若选项均是名词,在文段中找到名词后或名词前搭配的动词,也可找修饰名词的形容词
- 例: 又瘦又美的(定语)小美(主语名词)深深地(副词)爱(谓语动词)学生们(宾语名词)
- 两分法
- 主动or被动
- 具体or抽象
- 上对下or下对上
- 人or物
- 积累热点词
- 程度轻重
- 区分词地程度轻重
- 程度轻: 大相径庭;相差很大;相差很多
- 程度重: 截然不同;完全相反;完全不同
- 理论要点
- 所填词语地程度和文段意思地轻重保持一致
- 区分词地程度轻重
- 感情色彩
- 区分词地感情色彩
- 褒义: 成果
- 贬义: 成果
- 中性: 成果
-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地感情色彩与文段地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 区分词地感情色彩
4.2 语境分析
- 关联关系
- 转折
- 标志词: 但是、然而、却等
- 理论要点: 前后语义相反
- 递进
- 标志词: 而且、甚至、更等
- 理论要点: 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 并列
- 理论要点
- 同义并列: 顿号(、),逗号(,)
- 反义并列: 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
- 提示: 相同句式表并列
- 理论要点
- 转折
- 对应关系
- 解释类对应
- 题干特点: 分句,﹍﹍,分句
- 标志词: 是、就是、即、无异于、无疑是、比如、例如等
- 标点: 冒号(:)、破折号(——)
- 重点词句对应
- 重点词: 主题词、指代词等
- 重点句: 中心句、完整句
- 提示: 找准对应关系,要基于对整个文段意思的把握
- 解释类对应
五: 小技巧
- 注意文章的结构,是转折,总分,还是并列……
- 注意程度词、连接词,关注文段的语义变化是破题的捷径。
- 多用逻辑分析,看是近义、反义还是并列……,注重上下文联系。
- 转折前不选
- 例子不选
- 片面、无中生有不选
- 提问、分析问题,则解决问题的是答案
- 主题词(上述无用,读不懂的时候用)
- 不明确时优选明确选项
- 反推法
本博客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SA 4.0 协议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