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理解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0年12月16日 下午

言语理解与表达:主要测查应试人员运用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交流、迅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字材料内涵的能力。常见的题型有:片段阅读、文章阅读、选词填空等。


分为三个题型:中心理解题、细节判断题、语句表达、逻辑填空。


一: 中心理解题

1.1 转折关系(转折之后是重点)

  1. 典型标志词
    1. 虽然……但是;尽管……可是;不过;然而;却;其实/事实上/实际上;……
  2. 非典型标志词
    1. 殊不知;截然不同(相反);全新的研究;一种误读;相对而言;……
  3. 逆向思维
    1. 理论依据
      1. 转折前后句子意思相反
    2. 文段特征
      1. 很多人都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传统观点认为/不少人认为
      2. 转折表述
  4. 错误选项特征
    1. 转折前内容
    2. 无中生有
    3. 选项中没有出现主题词,可排除
    4. 相对绝对法:优选相对的表述,绝对的表述不选
    5. 优选明确的表述。不明确的一般不选

1.2 主题词

  1. 特征
    1. 文段围绕其展开
    2. 一般高频出现
    3. 多为名词
    4. 前有引入或后有解释说明
  2. 干扰选项
    1. 范围扩大/缩小/偷换的不选

1.3 因果关系(结论是重点)

  1. 典型格式
    1. 因为……所以;由于……因此;……
  2. 因果标志词
    1. 所以、因此、因而、故而、于是、可见、看来、……
    2. 导致、致使、使得、造成、……
    3. 为什么、为何、……
  3. 文段特征
    1. “因此”句在结尾——90%以上为文段中心句
    2. “因此”句在中间
      1. 后为进一步解释说明——“因此”句为中心句
      2. 后有其他关联关系——需结合多种关联词共同分析
  4. 提示
    1. 当提问直接问原因时,重点关注“由于”、“因为”之后或“因此”之前的内容

1.4 必要条件关系(必要条件是重点)

充分必要条件,意思是说,如果能从命题A推出命题B,而且也能从命题B推出命题A ,则称A是B的充分必要条件,且B也是A的充分必要条件。

正推成立是充分,反推成立是必要。若有A推到B,则B为必要条件,即被推导出来的就是必要条件。不需要把两个一次性全部分辨出来,只要记准那个是必要条件就行了,因为另一个A肯定就是充分条件。

  1. 典型格式
    1. 只有……才……
  2. 对策标志词
    1. 应该、应当、必须、需要、亟需、亟待+做法
    2. 通过/采取……手段/途径/措施/方式/方法/渠道,才能……
    3. 呼吁、倡导、体长、提醒、建议+做法
    4. 前提、基础、保障
  3. 文段特征
    1. 对策在结尾
      1.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对策在开头
      1. 对策+原因论证、正反论证
    3. 对策在中间
      1. 后有对前一做法的加强论证,前面做法更重要
  4. 反面论证
    1. 典型格式
      1. 如果/倘若/一旦……+不好的结果
    2. 具体应用
      1. 把前面的做法反过来,即为正确答案
  5. 提示
    1. 文段只出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能出现在选项中作为正确答案
    2. 对策和其意义、效果、作用同时出现时,对策更重要
    3. 对策不万能,一定要注意
    4. 假设偷换成现实的选项是错误的

1.5 程度词

  1. 标志词
    1. 典型标志
      1. 更、最、尤其是、根本、正是、真正等
    2. 非典型标志
      1. 致命、无疑是、核心、突出等
  2. 理论要点
    1. 程度词所在的语句通常为重点

1.6 并列关系(概括全面完整)

  1. 文段特征
    1. 包含并列关联词及标点,如:此外、另外、同时、以及、“;”等
    2. 层次分明,格式工整
    3. 无明显其他关联词语
  2. 选项特征
    1. 两方面情况: 和、及、与、同
    2. 更多种情况: 许多、一些、不同、各种、一系列
  3. 提示
    1. 分句表达意思相同: 提取共性
    2. 纠结时可反推文段是否涵盖全部内容

1.7 行文脉络

  1. 理论要点
    1. 把握中心句及分述句的特点
  2. 中心句特征
    1. 位置特征
      1. 常出现在首尾
      2. 出现在中间时往往有关键词引导
    2. 内容特征
      1. 为观点: 如对策、结论、评价
  3. 分述句特征
    1. “比如”、“例如”、“……就是例证”等
    2. 多角度分析(不同角度并列、正反论证)
    3. 原因解释
    4. 调查资料、研究、报告
  4. 提示
    1. 选项陷阱总结
      1. 尾句内容迷你眼
      2. 并非全部是重点
      3. 非重点处设陷阱
      4. 无中生有需警醒
    2. 选项排除技巧(反推)
      1. 如何-措施
      2. 原因-因果
      3. 差异-并列
      4. 应该-对策
      5. 意义-好处

二: 细节判断题

  1. 提问方式
    1. 以下对文段理解正确/不正确的是
    2. 符和/不符合这段话意思的是
    3. 以下说法正确/不正确的是
  2. 细节主旨化
    1. 题干特征
      1. 题干常问“符合的”,“正确的”,偶尔以“可以推出的”为变形题干形式
    2. 文段特征
      1. 一般不考查极其晦涩难懂的科技说明文,文段中心较为明显
    3. 解题思路
      1. 优选契合文段中心的选项,寻找中心的方法同中心理解题
  3. 典型细节题(错误选项类型)
    1. 无中生有
    2. 偷换概念
      1. 替换
      2. 混搭
    3. 偷换时态
      1. 将来时(将要、立刻、趋势、以后)
      2. 完成时(已、已经、了、完成)
      3. 进行时(正在、在……中、着)
    4. 程度轻重(相对绝对法)
      1. 绝对标志词
        1. 均、取代、主导、唯一、只要……就……、无论……都……等
      2. 相对标志词
        1. 尽量、往往、容易、几乎、……之一等

三: 语句表达

3.1 语句排序题

  1. 提问方式
    1. 以下几个句子重新排列组合最连贯的是?
  2. 解题要点(先看选项,从选项入手)
    1. 对比选项确定首尾句
    2. 确定捆绑词集团或确定顺序或观察尾句
    3.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验证
  3. 确定首句
    1. 背景引入
      1. 随着、近年来、在……大背景/环境下
    2. 下定义
      1. ……就是/是指
    3. 提出观点
      1. 有人说、人们普遍认为
    4. 非首句特征
      1. 指代词
      2. 关联词后半部分
  4. 确定捆绑词集团
    1. 关联词
      1. 配套出现确定捆绑
      2. 单个出现分析句义
    2. 共同信息
      1. 找特殊信息捆绑
    3. 指代词
      1. 这、那、他、其、该
  5. 确定顺序
    1. 时间顺序: 如从古到今、A和B,先说A再说B
    2. 逻辑顺序: 如父子
  6. 确定尾句
    1. 因此、所以、看来、这……引导的总结性尾句
    2. 对策
  7. 验证所选答案

3.2 语句填空题

  1. 提问方式
    1. 填入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2. 横线在结尾
    1. 总结前文
    2. 提出对策
    3. 尾句中的分句
      1. 优先考虑与前面分句的衔接
      2. 保证前后话题一致
  3. 横线在开头
    1. 需概括文段的中心内容
  4. 横线在中间
    1. 注意与上下文的联系
    2. 把握好主题词,保证文段话题一致
  5. 提示
    1. 纠结时可用反向排除法

3.3 接语选择题

  1. 提问方式
    1. 作者接下来最可能讲述的是……
  2. 理论要点
    1. 重点关注文段最后一句话
  3. 干扰项特征
    1. 文段中已经论述过的内容
  4. 提示
    1. 理解要紧紧依托文段,不能无中生有

四: 逻辑填空

4.1 词的辨析

  1. 词义侧重(的辨析方法)
    1. 第一种: 拆字组词: 用不一样的字单独组词
    2. 第二种: 整词搭配: 用整个词进行组词搭配
  2. 固定搭配
    1. 积累热点词
      1. 倒逼增长;精准扶贫
      2. 催生国际力量;抑制房价增长
      3. 厉行节约;资源匮乏
      4. 创新驱动;金融恐慌
    2. 根据词性找搭配
      1. 若选项均是动词,在文段中找到动词后或动词前搭配的名词,也可找修饰动词的副词
      2. 若选项均是名词,在文段中找到名词后或名词前搭配的动词,也可找修饰名词的形容词
      3. 例: 又瘦又美的(定语)小美(主语名词)深深地(副词)爱(谓语动词)学生们(宾语名词)
    3. 两分法
      1. 主动or被动
      2. 具体or抽象
      3. 上对下or下对上
      4. 人or物
  3. 程度轻重
    1. 区分词地程度轻重
      1. 程度轻: 大相径庭;相差很大;相差很多
      2. 程度重: 截然不同;完全相反;完全不同
    2. 理论要点
      1. 所填词语地程度和文段意思地轻重保持一致
  4. 感情色彩
    1. 区分词地感情色彩
      1. 褒义: 成果
      2. 贬义: 成果
      3. 中性: 成果
    2. 理论要点: 所填词语地感情色彩与文段地感情色彩保持一致

4.2 语境分析

  1. 关联关系
    1. 转折
      1. 标志词: 但是、然而、却等
      2. 理论要点: 前后语义相反
    2. 递进
      1. 标志词: 而且、甚至、更等
      2. 理论要点: 语义程度前轻后重
    3. 并列
      1. 理论要点
        1. 同义并列: 顿号(、),逗号(,)
        2. 反义并列: 不是……而是……、是……不是……、相反、反之等
      2. 提示: 相同句式表并列
  2. 对应关系
    1. 解释类对应
      1. 题干特点: 分句,﹍﹍,分句
      2. 标志词: 是、就是、即、无异于、无疑是、比如、例如等
      3. 标点: 冒号(:)、破折号(——)
    2. 重点词句对应
      1. 重点词: 主题词、指代词等
      2. 重点句: 中心句、完整句
    3. 提示: 找准对应关系,要基于对整个文段意思的把握

五: 小技巧

  1. 注意文章的结构,是转折,总分,还是并列……
  2. 注意程度词、连接词,关注文段的语义变化是破题的捷径。
  3. 多用逻辑分析,看是近义、反义还是并列……,注重上下文联系。
  4. 转折前不选
  5. 例子不选
  6. 片面、无中生有不选
  7. 提问、分析问题,则解决问题的是答案
  8. 主题词(上述无用,读不懂的时候用)
  9. 不明确时优选明确选项
  10. 反推法